From 徐伟 同济规划TJUPDI3 days ago
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地理系前系主任
徐伟教授
本次讲座总结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后工业时期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发展现象、根本动力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多伦多由传统工业城市向后工业时期的全球城市转变过程。
1
后工业城市转型的特征及驱动力
总结Daniel Bell、Gouldner、Sklair、Florida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后工业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知识成为重要资本。相应地,中产阶级失去了之前良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地位,跨国公司资本家、企业咨询家、创意阶层等新兴阶级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升。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全球化成为后工业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并形成了相应的城市形态。城市不再仅仅服务于本地人,而是为全球人服务。城市形态也开始摒弃原本布局松散的功能分区形态,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地标性意义的现代建筑集聚区。新的城市发展背景以及动力机制为城市治理和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
2
多伦多制造业的发展困境
多伦多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也是美国铁锈带的一部分。多伦多的制造业发展决定了城市区域的扩张(图1)。
图1 从1945年开始城市扩张轨迹
来源:
但是,多伦多的传统制造业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衰落,一直到80年代面临剧烈的转型。从多伦多制造业就业人口来看,从1987年到1993年,就业人口直线下降。直至1993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随着美国企业入驻加拿大,制造业就业人口突然上升才得以缓解。但是从2002年开始,制造业就业人口复又直线下降,直至2016年整个制造业的就业人口不到35万,制造业就业比例不足10%,标志着多伦多彻底变成了一个非制造业城市(表1)。
表1 1987年到2016年多伦多制造业就业人数变化
从城市建设上来看,80年代之前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完全是为了工业城市的发展而设计,没有为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做准备(图2-4)。80年代之后,很多工厂被废弃,职员面临下岗,市中心变得萧条,没有人气。原先位于河口的大型工业制造基地,污染了河口和土壤,如果把这些用地转变为非工业用地,面临巨大的整治成本,城市发展陷入困境。
图2 -4 1980年代多伦多的景象
来源:https://www.blogto.com/city/2017/03/industrial-grit-1970-1980-toronto/
3
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城市形态的转型
上世纪80、90年代之后,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逐渐在多伦多兴起,例如生物医疗、ICT、FIRE(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的简称)等。随之生产性服务业也迅速增长,包括研究技术、工程咨询等,成为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此外,创意产业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电影制作和影像录音。除了发展新兴产业,多伦多也保留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汽车制造业等。
为推动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多伦多通过可持续的规划,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来吸引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移民。多伦多将城市建设的重点放在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交通便利性、提供旅游娱乐设施、重塑场所品质等方面(图5-7)。
图5-7 多伦多转型之后的城市景象
来源:网络
80年代之后,原本的市中心被高楼所取代,城市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2000年之后,整个滨水岸线被重建起来。在政府优惠政策的帮助下,原来废弃的厂房被业主以很低的价格进行租赁和修缮,成为了艺术家的聚集地(图8,图9)。
图8 多伦多中心区的艺术画廊
来源:网络
图9 原为厂房的安大略艺术画廊
来源:网络
4
多伦多后工业转型的主要动力因素
多伦多的成功转型首先得益于全球化的影响。多伦多之所以能从加拿大首位度最高的城市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全球城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次受到了加元利率贬值的影响,加快了出口贸易。同时,政府加大了对新兴制造业的投资,为吸引外资设立了很多优惠条件。
第二个因素是联邦政府、省政府和市政府的协同合作。联邦政府利用专项基金来推进知识经济的产生,投资大量的实验设备,推进高校人才的培养,培育专业研究机构。省政府、市政府也为保证本地的就业,设立了专门的税收减免政策,鼓励重建项目进行自主更新。从2001年开始,三级政府协议长期合作,投资15亿加元更新滨水岸线的工业用地,形成预期历时25年的伟大计划(图10,图11)。
图10 滨水岸线整治前
来源:https://www.blogto.com/city/2017/03/industrial-grit-1970-1980-toronto/
图11 滨水岸线整治后
来源:网络
第三个因素是人口增长。外来人口成为多伦多最重要的就业人口来源(图12)。多样的人口来源,也为社会形成了不同的消费需求,加速了城市功能的多样性转型(图13)。
图12 多伦多人口增长(1971-2016)
来源:Statistics Canada
图13 1972年以来加拿大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构成变化
来源:Statistics Canada
最后一个因素是城市的创新创业精神。多伦多为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了从传统的社会福利建设向经营性建设的转变。2013年,市政府颁布了《为竞争力而合作:提升经济和就业增长的战略规划》,颁布了激发初创企业孵化、创立科创枢纽、吸引科技人才、重建废弃商业及工业建筑等政策。
多伦多的成功转型得到广泛的认可。2017年和2018年均被评选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分居第4名和第7名。2018年被评选为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城市,位列第12名。
5
转型后不可预期的负面结果:
社会分化的加剧
2010年J. David Hulchanski的研究成果《The Three Cities Whithin Toronto》明确说明了转型后多伦多的社会分化与分异状况。从1971-2005年全民平均收入增长率的分析来看,多伦多形成了“三个城市”的分异。City1是人均收入增长超过20%的区域;City2是人均收入增长或下降小于20%的区域;City3是人均收入下降超过20%的区域。三者的空间占比分别是20%,40%和40%(图14)。以如此的规律发展,到2025年,City2的空间比例将被严重压缩,只占到9%。City1与City3形成鲜明的对立并将连片发展(图15)。后工业转型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结果是这样一个分裂的城市——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形成鲜明的分隔,城市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图14 1970-2005年多伦多平均人均收入增长比分布
来源:DAVID HULCHANSKI, 2006,UNIVERSITY OF TORONTO
图15 2025年多伦多平均人均收入增长比分布预测
来源:DAVID HULCHANSKI, 2006,UNIVERSITY OF TORONTO
6
总结和思考
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都是路径依赖的过程。过度发展经营为主的产业以及高收入的产业,就有可能产生社会发展的阵痛。身为规划师,要认真思考我们在规划过程中的立场——为了产生更多的资本家、高收入人群,还是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住所,为低收入者提供就业。
如果要重新获得城市身份的认同,需要不同阶级、不同企业来相互协作,共同采取行动。社会公平必须加以提倡,否则城市就会陷入冲突和对立。我们在规划设计城市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每个人、每个市民都拥有享有城市的权利。
供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规划研究中心。
本文根据报告人发言记录整理,经本人同意后发表
Leave A Reply